“让人人都成为一面创新旗帜”
——记中航工业洪都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


更新时间:2017-11-28            点击率:

  25年前,刚刚脱下军装的他一脚迈进中航工业洪都生产车间,成为一名普通的铣工。

  10年前,凭借一手绝活,他频频获技能竞赛奖项,在公司、省市地区技能场展露拳脚。

  3年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得到中航工业认可,以点带面,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一支队伍的团结奋进。

  2015年,他获得全国劳模称号。

  2016年,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一个人和一支队伍演译的传奇在行业内广为流传。

  这就是中航工业洪都的马跃辉和“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

  全国劳模——“用技术创为自己代言”

  对于技术工人来说,最大的荣誉是什么?不是获奖,不是加薪,而是用自己创新技术为自己代言,并得到推广应用。

  技能是用持之以恒的付出凝炼而来的。在铣工岗位上,经过长期的锤炼,马跃辉积累了一手绝活,他最擅长加工槽形件和薄壁形件的加工而且,总能找到实用高效的加工方法。

  某型飞机起落架系统悬挂支架,由挂钩和一个“Z”型面组成,铆装在前机身与蒙皮相贴合,要求贴合面与蒙皮之间加垫厚度不能超过2mm。由于“Z”型面为复合型面,在水平面与垂直面都为非90度加工,受加工机床条件限制,加工角度难以保证,造成“Z”型面与壁板贴合不平整,间隙超过设计要求2mm,零件不合格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马跃辉通过对“加工角度难以保证”这一难点进行思考,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钻铣靠模”,通过工艺员认可进行试加工,保证了加工角度及精度要求,使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57%提高到100%,目前已编入正式加工工艺流程。

  这样的难题,马跃辉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破解的秘诀就是“强力执行+用脑子干活”。马跃辉将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军人作风带到攻关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既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态度,更是体现了一种觉悟和境界。用脑子干活,则是他创新工作的最直接反映。

  一个普通的铣工,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铣王”。从普通铣床加工小角度复合凹圆弧面零件到创新性加工大圆弧面零件,从二十多年持续保持安全、质量“零缺陷”的记录,再到平均每年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近100条……马跃辉,用技术为自己代言,他做到了!

  全国工人先锋号——“人人都是一面创新旗帜”

   马跃辉不善言辞,但他用行动为团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从一个人先进到一个团队先进,马跃辉投注了太多的热情与精力。他的关注点从个人成长转向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释放。

  20多年里,马跃辉的正式带徒弟有13名,非记名弟子难以计数。新生代徒弟梁欢已经成长为分厂最年轻的技师。“师傅一直在总结那些加工难度大、批量生产的零件加工方法,他经常上网查找案例、动手将零件图纸、实物图片、加工思路、机床运行程序、刀具行走路径视频编进教材,还让女儿教他制作PPT,在大课小课上给我们传授。不光我们深受启发,其他机床的同事,技术组的工艺员都愿意来听,效果非常好!”

  马跃辉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骨干,团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发挥骨干人才的集聚效应,2013年8月,洪都公司创建了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同年获得江西省总工会首家挂牌,2014年11月获中航工业命名。作为车、铣、钳、焊等多工种复合型工作团队,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在洪都公司开创了一种技术和技能组合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为了使“人人都成立为一面创新旗帜”,马跃辉和团队成员总结了四个“一”工作目标,即解决一项制约生产的关键零件加工工艺技术难题、总结一套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专业技能操作方法、培养一名善于解决问题的青年技术骨干、建成一支适应于公司生产任务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四个“一”,马跃辉和团队成员以解决难题,总结经验,传授技艺的思路,确立了“先攻关、后培训”的“传、帮、带”工作机制。

  在马跃辉的带领下,团队每一个成员都走上了讲台。“讲课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我们相互学习,一个人的知识供所有人学习分享。”从《车工基本操作技巧》到《数控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从《氩弧焊理论基础与操作要领》再到《WFL M40机床在线测量的应用》……工作室成员自己做过的典型零件以授课的方式推广经验,传授了某焊接盒段零件关键部位焊接、某外筒内腔高精度研磨、某细长轴零件深孔加工、某高强度钢钩件车铣复合加工等加工难点和操作方法,多人掌握核心工艺及其加工技术。

  经过几年的精心建设与经营,2016年,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这个称号背后凝结着丰富的内涵。几年时间里,工作室孵化了一批技术成果,获国家专利3项,正在受理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600余条,完成技术革新14项,自制工装100余套,零件交付合格率达100%变废为宝,节省大量刀具采购费,积极应用新设备,使某机型液压外筒零件由原来需要7套组合工装、38道加工工序、历时3个月加工周期的工作量缩减为1套工装、7道工序、历时15天,极大缩短了关键类零件加工周期,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探索新工艺,在多特型面管接嘴类零件加工过程中,优化加工程序,自制转换装夹平台,实现了普通机加工艺转数控机加工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人才快速成长,12名成员中,拥有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2人、中航工业特级技能专家1人、洪都公司特级操作师、高级技师、技师5人工艺技术人员4人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创新成为一种技能”

  创新,无数人梦寐以求。创造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天赋异禀的人才拥有的专利。然而,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经历告诉我们:创造力就像开车一样,只是一项技能,是可以掌握的驾驭的。

  2015年年底的总结会上,马跃辉拿出了四个账本,每一本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关于创新创效、攻关项目、队员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四个账本记录的不仅仅是劳模工作室成员的点滴经历,更是这个团队创新创效的一个缩影。

  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集技能攻关、传技授艺、成果展示于一体,围绕中心任务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效活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优势,马跃辉与团队不断完善工作室管理办法,逐渐总结出一套“一二三四”的运行管理模式,即一套制度、二类人员(技术人员、技能人员)、三份协议(攻关协议、导师带徒协议、年度生产目标协议)、四种台帐(创新创效台帐、重大事项台帐、学习台帐、活动及获奖台帐)。这套运行管理模式明确了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实施技术改进、生产难点攻关、培训青年骨干人才为职责,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有记录,形成管理闭环。工艺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开展团队协作,借助工作机制的创新,实现多工种技能操作人员协同作业,提高攻关效率,提炼总结攻关成果,形成知识条目,为优化工艺指令提供依据。 

  创新需要肥沃的土壤,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为了保障工作室的顺利运作,激发工作室成员的创新活力,洪都公司为马跃辉创新工作室开辟的绿色通道,为工作室的创新构建了宽广的平台,让工作室既有硬件的支持,又有信息的补充。马跃辉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规定工作室可申请技术技能创新、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师徒结对专项攻关、合理化建议等专项课题,审核通过后,分厂行政要尽可能地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同时,积极支持工作室“走出去”,一方面,工作室可以列席所在单位涉及生产、工艺的专项会议,了解和掌握相关公司政策和会议信息。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中航工业工会,江西省总工会等组织,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律可循。掌握创新规律,就是掌握了一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创新能力,才能真正使创新驱动加快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抱定“让创新成为一种技能”的理念,深耕细作,为构建良性循环的创新平台而弦歌不辍。(洪都公司 许珊、卢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