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010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010]37号文),这个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现况,明确了基本要求,确立了发展目标,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提供了政策保证。李主任,请你谈谈对学习贯彻《意见》的认识。
李贤书:“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的指导方针,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整体水平跃升的根本途径。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开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新局面,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发[2010]37号文,作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指导文件,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具体部署,对于“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军工行业调整、军民融合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严峻挑战,国防科技工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型到以整个国民经济基础为依托上来,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
从宏观层面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是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寓强大国防实力于雄厚国民经济之中,同时发挥国防建设的“溢出效应”,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从中观层面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是在国家工业体系和布局中,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国防需要,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确保国防工业体系完整,确保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需要,做到军民良性互动、科学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指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发挥技术优势,具备开发民品、占领市场的能力。民用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通畅公平地通过竞争融入到国防建设当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目标相统一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国防工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学习《意见》,深刻认识到,面对着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军工企业只有通过加快改革步伐,加速能力提升,才能保持竞争力;通过树立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及培育诚信文化,努力开拓民品市场;通过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体系,加快军转民、民参军步伐,增强武器装备发展的产业基础,推进军民资源互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军工发展动力和活力。
记者:国发[2010]37号文,作为一个国防科技工业较长时期内带有指导性的文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抓好贯彻落实?
李贤书:贯彻落实《意见》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空间;二是要转换体制机制,激发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活力;三是要发挥人才优势,增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军民结合、军地融合,积极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与武器装备建设规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加强战略谋划,建立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促进政策和协调机制,实现军工与民用工业的规划衔接、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让民口单位更多了解国防采购需求,合法公平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配套;注重军工先进技术的转嫁和辐射,带动民用工业的技术进步。针对国防工业的管理,《意见》从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发展途径等方面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作出清晰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对新形势下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在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研究制定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规划引导和市场需求牵引,促进军民产业的融合,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化了我们党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我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就必须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前景非常广阔。从我国国情看,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资源的需求,避免军地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从未来战争形态看,信息化战争对资源的需求数量大、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必须依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双向流动和转移,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航天工业,军民共用航天人才和技术资源,不仅促进了国防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国防实力,而且带动了民用航天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
记者:江西是军工大省,在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有许多成功范例,请你谈谈结合江西实际贯彻落实《意见》,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路。
李贤书:国发[2010]37号文的颁布实施,预示着军工行业相对封闭的格局必将打破,“铁饭碗”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军工行业面临新的改革高潮,贯彻落实国发[2010]37号文,无疑给江西国防科技工业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实现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从江西实际看,贯彻落实《意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深入调研,拟于近期组织力量,就贯彻落实《意见》及我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现状、基础和条件进行广泛调研,分析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合同省有关部门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消除体制性障碍。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造活力,努力提高非军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军工企业改革调整,在军工企业改革改制的基础上,采取市场推动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军工企业与民口企业的合作,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军工集团,实现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的优势资源互补,形成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加快军民兼融的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政府引导,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他各类创新主体作用,逐步建立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产学研结合、军民互动、资源共享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核资源与环境、船舶操纵控制技术等国防重点实验室和民用直升机、民爆器材、核辐射探测及应用、核素检测与辐射环境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线缆等到工程技术中心。积极组织军工先进技术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围绕江西科技“六个一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开展军地合作,共同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争在军民共用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四是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军民结合军地融合发展。积极融入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大做强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继续抓好以参与大飞机研制为重点的十大军民结合型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工业城和试飞机场及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建设,实现由航空大省向航空强省跨越。通过一系列军民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着力提高江西国防科技工业经济总量,壮大军工经济实力,努力实现到2015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年总收入1200亿元,利润80亿元的奋斗目标。
(记者:杨章跃、许国荣)